老師必學!AI 融入教學的「三高二低」心法,輕鬆打造高效備課流程
- remihuang2024
- 10月24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這場研習不只介紹了工具操作,更深層地探討了如何將 AI 融入到我們的備課、教學與評量中,幫助我們省下大量的時間,讓教學變得更從容。

嘿,各位老師!你是不是也對 AI 在教學上的應用充滿好奇,卻又不知從何開始?擔心 AI 工具難以駕馭,或是產出的內容不夠可靠?別擔心!這次黃泓諺老師在 Edcafe 的分享,為我們帶來了超級實用的 AI 工具應用心法,特別點出了使用 Edcafe 這類專為教育設計的 AI 平台時,
該注意的 「三高二低」 原則。
AI 工具應用的三大心法:掌握「三高」原則,教學更可靠
使用 AI 工具時,最重要的就是學會判斷與應用。黃老師特別強調了三個關鍵原則,幫助我們建立正確的觀念。

小提示一:資料可信度高:好的 AI 內容,來自好的原始資料
AI 雖然強大,但它就像一個勤奮的學生,你給它什麼樣的課本,它就會學到什麼樣的知識。因此,我們在餵養 AI 資料時,一定要選擇可信度高的來源。
舉例來說,黃老師建議可以使用:
教育部出版的白皮書或手冊
經過審定的教科書內容
其他具備公信力的素材
當你以這些高品質、高可信度的資料作為基礎,AI 產出的內容才會更有價值,也更符合教育現場的需求。這就像我們教學一樣,打好基礎,成果才會扎實!
小提示二:領域適用性高:選擇專為教育設計的 AI 平台
市面上有許多大型語言模型,但 Edcafe 的一大優勢在於,它是專為學校和老師設計的 AI 工具,這意味著它在開發時,就已經將教育情境納入考量,因此在教學上的適用性會比一般的通用平台更高 。
除了內容更貼近教學,Edcafe 也具備了良好的掌控權。黃老師舉了一個高中生利用 Edcafe 機器人做口試練習的例子 。老師們可以從後台清楚看到學生與機器人的所有對話紀錄,這讓我們能更有效地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,也確保學生在安全、可控的環境下使用 AI 工具。
黃老師分享:「Edcafe 機器人對話量幾乎沒有上限,一位學生能停留三個多小時持續對話,這也反映出它在教學應用上的潛力。」
小提示三:老師掌控權高:從備課到評量,全程掌握 AI 脈絡
在數位教學中,老師的角色並不是被 AI 取代,而是學會如何控管與應用。Edcafe 的設計理念與《數位教學指引》提到的「備課、教學、評量」三階段高度契合 。

備課階段:你可以用 AI 快速補充教學內容、設計分組任務 。
教學與學習階段:利用 AI 製作多元的學習材料。
評量階段:透過 AI 進行評估。
這種結構化的工具設計,讓我們能更有系統地將 AI 融入日常教學,而不是雜亂無章地使用。
告別 AI 焦慮!實踐「二低」原則,輕鬆上手不卡關
除了觀念上的「三高」,黃老師也點出了工具應用的兩大關鍵,讓我們在操作上毫無壓力!

小提示四:技術門檻低:簡單三步驟,搞定複雜任務
你是不是也常常覺得,有些工具光是設定就讓人心累?黃老師說:「如果有一個工具需要三個步驟以上,我們大概都不太會想要用它。」
Edcafe 的使用者介面設計非常簡化,讓老師在備課與使用時更加方便 。無論是上傳檔案、建立機器人,還是產出內容,都能在簡單的步驟內完成,把複雜的工作交給 AI,老師只要專注於教學設計。
小提示五:複製難度低:知識共享,讓教學資源最大化
Edcafe 最棒的一點是,許多工具產出的內容都可以透過複製的方式,讓老師們互相分享與利用 。特別是聊天機器人,如果開發者願意分享,其他老師就可以輕鬆複製,應用到自己的課堂中。
「他有這個機制讓你做這個複製的動作,他對我們教學上真的是比較方便的。」
這就像一個大型的教師社群,大家共同開發、分享資源,讓好的教學點子不斷擴散,不再是單打獨鬥。
小結:讓 AI 成為你的得力助手,從容面對教學挑戰
今天的研習分享,讓我們看到 AI 在教育中的無限潛力。它不只是一個工具,更是一個能幫助我們提升教學品質、節省寶貴時間的夥伴。
從「三高二低」的原則出發,我們可以更有方向地選擇與應用 AI,讓 AI 成為教學路上的得力助手,而不是新的負擔。
各位老師,下次備課時,不妨試試看用 Edcafe 來製作一份學習單,或是為學生設計一個有趣的學習任務吧!你有沒有應用 AI 的獨門妙招呢?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你的心得,一起交流成長!

泓諺老師研習影片回顧:






留言